当前位置:首页  »  民生关注
射阳:以“微场景”涵养文明新风尚
时间:2025-10-27作者:警察论坛 阅读:118

文明从不是宏大的标语,而是藏在课堂的轻声讲述中、河畔的弯腰捡拾间、书屋的安静氛围里,更藏在餐桌的“光盘”里、菜市场的轻声问候中。射阳县临海镇以“小载体承载大文明”的治理逻辑为内核,通过“榜样育德”“河畔共治”“微礼仪”“微节约”“微规范”等小切口实践,让文明成为乡土生活的自然底色。

微榜样:青少年礼仪课,播撒文明薪火种子
在付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“汲取榜样的力量”青少年文明礼仪活动正在进行:银发老人——“江苏好人”付强围坐在红校服学生中间,用“雷锋补袜子”“邻居帮我收麦子”的小故事,把“孝老爱亲”“互助友善”揉进童言童语里,让抽象的“文明”变成可感可学的身边案例。

这是“榜样示范效应”的生动实践:以“近距接触+故事叙事”的方式,让青少年在细微处感知文明价值。如今,“银发宣讲队”开展青少年礼仪、家风培育活动60余场,覆盖学生1200余人次,让“善德”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文明的传承,始于“身边榜样”的细微感召。


微共治:河畔巡查队,涵养生态文明自觉
在河道栈桥上,一支由网格员、志愿者、村民组成的“河畔巡查队”正沿岸行走:有人弯腰拾起石缝里的烟头,有人记录水体清洁度,有人和路过村民叮嘱“垃圾别往河里扔”。这条曾漂浮杂物的河道,如今水清岸绿、柳丝垂岸,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——这源于“常态化微共治”的坚持:每日1次巡查、每周1次清洁、每月1次“护河议事”,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护河人”。

这呼应了“全民参与式治理”的理念:将环境维护转化为群众日常行动,让“生态文明”从口号变为生活习惯。截至目前,“河畔巡查队”已吸纳200余名村民参与,清理河道垃圾30余吨,让文明成为看得见的生态风景。文明的底色,显于环境治理的“微行动”中。


微礼仪:农家书屋,涵养安静文明自觉
在农家书屋内,村民取书时踮着脚尖轻抽书架,手机统一调至静音模式,偶有交流也会用手势示意到屋外;进出的人员会特意放慢推放桌椅速度,避免桌凳摩擦地面的声响。细微处的考量,让“不打扰”成了默认规则。

这是“公共空间礼仪培育”的实践:以“场景化提示+细节化设计”引导行为,让安静从“外在要求”变成“内在自觉”。目前,农家书屋成为群众感知“文明分寸”的鲜活课堂。文明的分寸,藏在公共空间的“不打扰”里。


微节约:餐桌提示贴,涵养“光盘”文明习惯
走进大街小巷内的家常菜馆,餐桌上贴着“拒绝浪费 节俭养德”的卡通提示卡,服务员在上菜前会主动提醒:“咱们3位点2热1素1汤刚好,不够再添哈”;乡村家宴的流水席上,“小盘菜”成了默认选择——原来的大碗菜换成精致小份,既不影响口感,又避免了剩余。

这是“节约型社会微观实践”的体现:以“提示+激励”的小切口,让“光盘”从“口号”变为日常餐饮习惯。如今,80%以上的餐饮店都贴了节约提示,乡村家宴的食物浪费量减少了40%,“按需点餐、剩菜打包”成了群众的自觉选择。文明的美德,落在餐饮细节的“微引导”里。


微规范:轻声角提示,涵养公共文明素养

在集镇的农贸市场入口,贴着“有序挑选 低声交谈”的提示贴,摊主报价格时放低了音量,顾客询问菜品时轻声细语;傍晚的社区广场,跳广场舞的阿姨会把音响调至“静音时段”(晚8点后音量不超50分贝),路过的居民笑着点头示意。

这是“公共文明微约束”的实践:以“细微提示”引导行为规范,让文明从“被动遵守”变为“主动践行”。如今,临海镇已在农贸市场、菜市场、广场等多处公共空间设“静音提示”,公共场合的嘈杂声明显减少,文明分寸感成了群众的自觉选择。文明的温度,显于公共空间的“小约束”里。


细微之处见真章,微场景里育文明,以“小载体、微行动、近榜样”的实践,让文明从“外在要求”内化为“日常习惯”,从“少数人引领”变为“多数人参与”——这些藏在课堂、河畔、书屋、餐桌、菜场的细微努力,正是“举手之劳 荡漾文明”的生动诠释,雕琢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和美文明画卷。(通讯员 :陈冬平  张同祥 朱丽娟)




审核:王馨   值班编辑:孔繁新

  • 志愿暖金秋 志愿者以赤忱行动礼赞祖国华诞

  • 多部门联手施救 患病渔民送锦旗表谢意

  • 精准引航 多部门联动保障国庆出行畅通

  • 加大隐患排查力度 保障“双节”公路安全通畅

Copyright © 2021 警察论坛· 版权所有 战盾文化传媒(上海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沪ICP备2021032597号
邮箱:cpf110_sh@sina.com   热线电话:400-8097-110 技术支持:飞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