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写好隶书。
我们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,但始终一脉相承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。
众所周知,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--中国书法,也是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是中华文明的指纹,以汉字为依托,是我们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的书法主要标志,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比得上我们的汉字奥妙无穷:我们的汉字一字多音、一音多字、一字多意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。而我们中国书法是依靠书家手中之笔,灵活变动和水墨变幻,将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个人的生活感受、学识、修养、个性等展现出来。
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,文化自信越发显现其重要性,将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。作为一个中国人,我们应该对五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自信。要“文化自信”,必须对书法艺术自信。我们要很好地去继承、学习、传扬下去。纵观我国的书法发展史,从甲骨文、石鼓文、金文演变而为大篆、小篆、隶书,至定型于东汉、魏晋的草书、楷书、行书等,它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。同时可以看出书法的发展、书体的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向而行的。它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而变革、创新出来的。作为承上启下的隶书也是同样的。概括地讲,隶书起源于战国,孕育于秦国,形成于西汉,盛行于东汉。汉隶的演变与成熟,从战国末年到东汉结束,经历了四百多年,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历史意义。人们通常将秦篆和其以前的象形字称为古文字,将汉隶及其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。因此,汉隶就成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分水岭。“隶变”不但造就了隶书,同时,也衍生出了行草书和楷书。现代考古研究表明,书体的演变并非是篆,隶,楷,行,草这样一步一步很截然的发展过来的。而是以汉为界,秦汉以前为篆隶,汉以后,楷,行,草几乎同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成。所以说,到汉代以后,汉字字体的演进已经完成,汉字也由此进入了自觉的艺术审美时代。
碑板刻石的代表有:俊秀飘逸的《曹全碑》,凝整端庄的《乙瑛碑》,朴方厚拙的《张迁碑》,瘦劲灵动的《礼器碑》等等。在这几个碑刻中,具有代表性的是《曹全碑》。
为了学习、临摹《曹全碑》,2015年4月29日,我只身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学习。当步入碑林博物馆后,映入眼帘的是写有“碑林”二字的巍峨门楼。高约四米的四块巨大石碑分别朝向东西南北方向矗立眼前。碑林共分为七个展室。碑林中含括了历代书法大家的真草隶篆书法杰作。碑刻字大的一米有余,小的与分币大小差不多。书写流畅、雕刻精细,气势宏伟。其中有各体书法,也有绘画精品。欣喜的是,经过一番寻找,在浩瀚的碑林中,终于发现了梦寐以求、威名四海的《曹全碑》真迹。
此次碑林之行,为今后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更好、更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下面我们一起再次学习、分析、回味一下曹全碑。
通常我们要学习书法都是先从临摹古人法帖开始的。但是,大多数初学者忽略“读帖”环节,翻开字帖“照猫画虎”,始终不得其“法”,久而久之染上了“描字、画字”的习气,这种方法是错误的。应该先“读帖”,深入揣摩古人的用笔要领,从一点一画学起,待各种笔画的书写要领掌握之后,再集笔画成字,这才是正确的方法。还要强调的要点就是:临帖,第一步就是要把帖中的每一个字拆散,琢磨构成这个字的每个零部件(也就是笔画)是如何写成的,其次才是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。这是开始临帖时容易被忽视的地方。要注意:不管是横、竖、撇、捺,还是点、横折、竖折勾,起笔都是逆峰入笔。
再就是,隶书另一个重要特征“蚕头燕尾”。但是,“燕不双飞,蚕无二设”。在一个字中,“燕尾”和“蚕头”只能出现一个。
1.扁平舒展。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,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。但《曹全碑》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,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。
如“共”字,两横上束下展,左右逸荡,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,更显中宫紧结,与中部一大波画形成对比。
如“命”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,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,而“元”字最后一笔极力右伸,是使整个字飘逸舒展。
2.布白匀称。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,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,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。
如“朝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,右半横画少的疏排,笔画之间的间距很均匀。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,赋予了《曹全碑》工整稳定、清秀文雅的气质。
3.收放自如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,这一点在《曹全碑》中尤显突出。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、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。
如“刊”字左放松,右收紧,“揖”字则相反,是左收右放,“荆”字上放下收,“忍”字上收下放。这样收放之间,高低错落,宽窄变化,迎让避就,两部分疏密、远近得以适当调和,使字生动灵活,可以说收放在《曹全碑》中已发挥到了极致。
4.笔断意连。 如“国”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,使充实又不迫塞,其中“或”上引虚下,更显空灵。又如“禄”字的左旁,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,现在却脱开了,同右边相合成字,左断右连,反而相映成趣。
5.上紧下松。《曹全碑》字势遒美俊逸,如仙女下凡,飘然欲飞。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,又与其重心上束,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。
如“夷”字,上面短画收腰,下部笔画颀长,或直立或分展。再如“李”字全字都上敛,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,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,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,都是美的化境,不可偏斥。
通过刚才我们一起分析和学习发现,要写好书法,首先要关注细微之处,努力地琢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为什么除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?更要通过反复研究、琢磨、慎思,而后悟出其中的道理。在我五十年学习书法的过程中,也感悟到了如下几个小点,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:
一是任何书体的革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;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产物。
二是一个新的书体的出现,是与“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社会地位分不开的。就拿隶书来说,隶书是汉代一个叫程邈的人创新出来的。程邈当时是监狱里一个囚犯。所以,他在隶书革新时注入了等级划分的元素,表现出“字距大于行距”的书写方式。这充分体现了程邈把统治与被统治、上级与下级、狱警与囚犯之间的阶级界限因素,反映在文字书写形式上,字与字就有了距离。
一是追求横平竖直,就像高楼大厦一样,在根基扎实的基础上,墙体要垂直,不能东倒西歪,要给人一种刚正不阿的正能量;
二是追求字体丰肌健骨、有骨有肉,就像一个健身运动员一样,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美感;
三是追求笔划虚实相宜,在书写过程中,实笔与“飞白”夹杂其中,给人一种身心和谐的愉悦感;
四是追求篆隶结合,让作品延续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过程,给人一种沧桑感和复古韵味;
五是追求作品的多变性,忌讳雷同,一幅作品多次出现同一个字或同一个笔划,一定要用多种方式去书写、去表现,给人一种融入大自然、变化万千的清新感;
六是追求作品内容要励志,要抨击假恶丑,助力真善美,给人一种积极向上、勇于进取的动力。我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和褒奖。也有众多的海外藏家收藏了我的作品。诸如: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意大利、中国(香港、澳门)等国家和地区的藏友成了我的作品的拥有者。我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友和爱好者。其中有一位藏友给我说:“周老师,我前几天请几位朋友吃了顿饭花了五千多元。现在回想起来,实在不值得。满桌子的菜肴,几乎没有动过 人少菜多,根本就吃不了。您说这,就为了给自己争个面子?何苦呢?倒不如收藏您的作品更有意义。至少挂在墙上能装点美化空间,进屋一看生活有品位,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。您说这一大桌子饭菜吃不了白白倒掉了,好可惜呀!”最后我想告诉想要学习和写好隶书的朋友们:艺无止境。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人要活到老学到老,祝愿我们能相互勉励,共同在不断学习、探索和追求艺术之路上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精益求精,给社会创新出更加丰盛的艺术大餐。以实际行动,为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。
(文/周保国)
艺术家简历
周保国,字兴家,号杨柳春,1953年生于河北晋州。现受聘担任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《少年传承》栏目总艺术顾问。《藏宝天下》栏目组艺术总监。中国共产党党员,光荣在党48年。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干部,军旅生涯12载。转业地方,从警32年书法。进修于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创作高级研修班。全球国际国礼艺美术术形象大使、当代艺坛巨匠,书坛泰斗,中国功勋艺术家,优秀书画导师,中国书画大家,大国名师。师从中国国画院荣誉院长张仕森、中国著名画家李建设、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主席王阔海 、文化部文化艺术高级人才评审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夏鹏程、国家注册拍卖师王凤海等导师。著名美术家付小旗、王瑞荣老师的学生。李苦禅第五代弟子。已收纳荆浚轩、董志春、杨怀山、郭兴振、朱长青、张世宁、刘生财等七人为入室弟子。为了传承和弘扬隶书文化,先后出版了《周保国隶书字帖》《周保国兰亭集序字帖》《当代艺术名家~隶书大师周保国精彩艺术人生》。
作品欣赏
审核:王馨 值班编辑:孔繁新
- 上一篇:青年新力量,反诈“急先锋”
- 下一篇:古风新意 挥洒华章 ——王仲刚书法作品大观